一、針對企業成本方面存在的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工成本快速攀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賴于企業待遇的提高,每年國家最低工資標準在提升,其目的就是增加勞動者收入,這勢必要推高企業運營成本。近幾年企業用工難、招工難的現象日趨嚴重,為爭奪有限的勞動力資源,企業通過提高待遇增加吸引力,這也拉升了企業人工成本。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通過拆遷致富的群體對進入企業工作不再感興趣,尤其是在三四線快速發展的城市,用工荒現象十分嚴重。大城市對人才的吸引使得三四線城市要花費更大的成本才能留得住人才。以上種種因素推升了企業用工成本,也給企業造成了用工難的狀況。
2、融資成本高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中小企業面對的問題,不僅是融資難,還有融資貴。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銀行融資是主要的融資渠道。在國家基準利率基礎上,其他商業銀行根據企業的狀況進行利率浮動,大大增加了融資成本。
其他融資渠道如信托融資,企業債券,私募基金在三四線城市幾乎難覓蹤影,企業上市融資一般企業難以符合條件,即使能夠掛牌新三板,也面臨高額的維護費用;高利貸更是要命的錢,月息從3分起,上不封頂。
由于資本的特性決定了資金大量地流入高收益行業,金融資本不愿意光顧收益偏低的實體企業,實體型中小企業無法得到資金支持,不能進行規?;瘮U張和轉型、造成了實體經濟的萎縮,進一步影響了城鎮居民和農民的就業和收入,直接影響了消費市場。
3、稅費負擔重
對于一般納稅人來說,由于進銷項稅率不一樣導致企業抵扣不均衡難以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增值稅較重,所得稅偏高。企業非經營性費用居高不下,從企業建設審批到運營,經過安全、質檢、土地、規劃、環境、消防、能耗、職業衛生等多個環節進行評估要花評估費,有的評估必須分幾步進行,導致企業重復花錢,面向中小型企業的部分減負政策落實不到位。
4、創新成本高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知識產權保護不加強力度,不落到實處,即使企業創新成功了,維護知識產權的成本也不低,長此以往就沒人敢創新了。盡管國家不斷推出新政策,鼓勵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可是,單純靠知識產權質押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很少,多數得到貸款的企業,實際是將知識產權與應收賬款、股權、有形資產和企業信用等“打包”才從銀行貸到款的。
二、加快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實體企業成本不會長期性的必然降低,企業層面的成本控制優化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案。如何實現低成本前提下的高收入,及如何實現增收與企業價值的增值,企業需要降成本,更多的是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生存能力。
1、結合當地特色,打造產業鏈核心環節??刂飘a業鏈關鍵環節,打造行業新的利潤增長模式,提升企業對現有資源和未來資源的使用掌控能力,使企業資產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資源配置更有效率,使資源自然地向關鍵環節集中。
企業控制某個重要的環節使企業更具競爭力,而且這種核心能力不是一般企業能復制的。產業鏈關鍵環節控制使企業更有話語權,把企業內部原來上下游的買賣協同關系提升到戰略和整體生存發展的關系,鼓勵企業和產業集群進行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原材料采購、設計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絡、品牌等領域發展,在生產加工研發上打造核心環節,帶動本土特色的養殖產業,打造全國知名品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類似的企業如能重點扶持,將極大促進區域經濟活力,才能創造出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2、提升企業價值和產品附加值,降低企業綜合成本率。企業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企業運營和產品成本不可能無限制降低,否則將會影響產品質量和企業運營效率。因此,在既有運營成本的基礎上,從產品研發、品牌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渠道建設、客戶服務這六大板塊著手,提高企業無形資產價值,以服務和質量獲得客戶忠誠度,以品牌提升價格,使企業保持合理利潤,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率。
3、落實政府對實體經濟企業降成本的政策支持。加快政府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進結構性減稅與降費,普遍降低企業增值稅稅率,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加快流通體制改革,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加強和規范收費公路管理,交通,運政,交警部門對有關處罰標準協調統一;理順能源產品價格關系,使汽油、電力、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切實反映市場供求變化,降低企業能源成本。
4、加大企業創新力度,增加企業新的利潤增長。
對區域實體企業進行分級管理,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重點企業,以點帶面提升區域重點產品創新能力,增加企業利潤增長點,提高綜合效益;加大對本地優質企業的技術創新扶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綜合實力,提升企業附加值,帶動產業鏈的發展,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良性;依托有能力的企業,加大對企業的創新資金支持,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企業實驗室,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營造公平的創新政策環境,更多的時候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扶持政策,更多需要的是要給予一個公平、透明、平等的環境,以便把企業做得更好。
5、鼓勵地方銀行開展金融創新,為實體企業提供多種方式的融資需求。
鼓勵金融機構針對實體企業進行融資創新,推出真正適宜于企業發展需求的金融政策, 對一些有一定規模、管理優良、資產優良的中小企業降低貸款門檻,加大貸款規模。針對企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技術升級設備更新等項目投資,政府出臺政策要求銀行給予項目貸款,并在貸款利息上給予優惠扶持,以減少現在企業在固定資產投資時短貸長投的現象,降低企業風險,提高投資意愿。提高對中小企業服務的覆蓋面、規范服務行為、提高主動服務意識、主動服務能力和主動服務質量,簡化對中小企業投資的審批和核準手續、加快服務效率。
總之,只有讓實體企業對未來有信心,只有給企業減負、給企業家尊嚴、給實體經濟活力,讓實體企業都踏踏實實做企業,國家的經濟才能長久強大!